OFweek工控网讯:有报道称,中国将成立国家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将分散在相关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业务整合注入该集团。中国政府和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内的多家国有企业还将向新成立的公司合计投资约350亿元。此外,相关资产涉及40多家单位,几乎包括中国所有航空发动机相关研制单位,总资产达1100亿元人民币。
该新闻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看过的人几乎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研制出一颗“航空中国心”,再正常不过。尤其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客机C919下线后,解决航空工业的“心脏病”,已成了下一步的必行之棋。
困难显而易见。有过工科学习背景的朋友都知道,飞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金字塔尖上的一颗明珠,是真正的“工业之花”,要拥有这颗明珠,在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下,至少还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时间的潜心努力。目前,世界上能完全掌握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过英美两国的三家企业:罗罗、GE和惠普。
比技术更难的是体制之困。按照彭博的这则消息,国家在航空发动机的攻克上,还将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老套路,集全国所有航空发动机之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发动机。
看到这里,笔者似乎嗅到了一丝不靠谱的味道。就像举国体制可以搞出一届规模浩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奥运会,也可以使得奥运金牌数挺进前三,但难以提高全民体育水平一样,运用行政力量去整合现有研发力量,集全国之力做出先进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希望并不大。
也许有人立马反驳,你看高铁,不也是举国体制科研攻关下的产物吗,现在已然风靡全国走向世界了啊?更有了解内情的人说了,我国不是也自行研制出了太行发动机,为歼11、歼10配备了动力吗?笔者只能回答,高铁和太行发动机就类似于竞技体育,是带有某种封闭性的产品,其“军品或类军品”的产品属性无法和作为民品的大飞机发动机相提并论。
要做出一台先进的民用发动机,必须考虑到市场接受度。这里面涉及到批量产品的一致性、成本与性价比、售后服务等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市场竞争。通过适度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生产具有创新技术且价格较低的产品,并自发性加快研发进度,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
从这点来说,中国品牌汽车的研发制造从属性上更类似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在我国汽车发展初期,举全国之力,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红旗轿车,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红旗轿车几起几落,依然难言成功,反倒是市场放开后,奇瑞、吉林、长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车企后来居上,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究其根源,是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是竞争选择的结果。说到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在我们雄心勃勃想拿下大飞机发动机之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仍难以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肩,我们的畅销车辆里,多半装的都是一颗“外国心”;而与发动机匹配的自动变速箱技术,目前中国企业也没有完全拿下。如果举国体制或行政命令有用,这些问题应该早解决了。